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馬勝江 楊柳 通訊員 王朝霞 印麗丹
秋末冬初,走進丹江口市浪河鎮,一片片茶園綠意盎然,陽光照在清澈的河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浪河鎮地處丹江口水庫西南部,白河、肖河和四河三支河流在此匯合,流入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區,保護好水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們始終堅持走生態產業富民之路。”隨同記者采訪的浪河鎮干部介紹。
茶葉遠銷海內外
“怎么樣?我們這兒的烏龍茶味道是不是很獨特?”在丹江口市圣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游客接待中心,辦公室負責人李娥把一杯剛泡好的烏龍茶放在記者面前,熱情地請記者品嘗。記者品了一口,味道獨特,余味無窮。
“省級星創天地”“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省級農民示范合作社”……在游客接待中心一面墻上,掛滿丹江口市圣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近年來獲得的頗有分量的獎牌。
“我們鎮率先引進全自動紅茶生產線,生產的紅茶遠銷韓國等地。”提到鎮上茶葉產業,李娥驕傲地說。
浪河鎮有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自上世紀引種福鼎大白毫以來,該鎮茶葉種植已有50多年歷史。經過多年努力,該鎮成為丹江口市第一大茶葉產區,全鎮共9個村,有4個村以茶葉產業為主導產業,實有茶園面積11000余畝,其中豐產茶園8500畝,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10家,茶葉年產量50萬公斤,年產值達2.1億元。丹江口市圣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全程采用綠色栽培模式,所產茶葉富含茶多酚、多種氨基酸。2016年以來,該公司累計出口紅茶685.9噸,創匯4065萬美元。
“除了茶葉生產銷售外,我們每年舉辦采茶、品茶等體驗活動,吸引大量游客來觀光,帶動茶旅融合發展。”李娥說。
近年來,浪河鎮實行“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思路,依托茶葉生產、制作、銷售,實施“特色民宿”等新型鄉村旅游項目,延伸茶產業鏈、價值鏈,走以茶促旅、以旅帶茶的茶旅融合發展之路。聘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規范茶葉種植、加工,完善茶葉產業管理制度,引導農戶積極發展新品種,擴大種植規模,提高茶葉品質,打響茶葉品牌,帶動全鎮2000余戶7000余人從事茶葉產業,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丹江口市圣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打造“武當山茶”“圣和騫林”等品牌綠茶、紅茶、烏龍茶,“圣和騫林”商標入選《湖北省優勢商標名錄》。
金葉銀葉“神仙葉”
“這就是神仙葉面條,不僅味道獨特,而且所含豐富的果膠、氨基酸、纖維素等物質,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在浪河鎮生態工業園,從事“神仙葉”樹育苗種植、系列產品研發銷售的陳光軍拿出一盒包裝精美的“神仙葉”面條,熱情向記者介紹。
“神仙樹”學名叫雙翅六道木,其嫩葉在當地被群眾加工成神仙葉涼粉,食用歷史悠久。2012年3月,神仙葉涼粉制作技藝被列入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0年4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但由于“神仙葉”鮮葉生長季節性強,除了制作涼粉,其產業價值一直未得到深度開發。
在浪河鎮黨委政府支持下,陳光軍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觀光”鏈條式產業化運作模式,引進現代化生態農業產業化技術,建設外向型種植、技術研發、生產加工、銷售推廣和富有生態景觀特色的休閑園區,充分挖掘“神仙葉”的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形成現代化生態農業健康產業鏈。
目前,陳光軍的公司建成“神仙葉”種植基地1000余畝,在日產涼粉成品4000公斤、樹葉超微粉1000公斤基礎上,又投資500余萬元建成面積達27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車間,引進國內先進的低溫烘干設備、超微磨粉生產線和“神仙葉”干、鮮兩用涼粉自動生產線一條,打造集“神仙葉”種植、研發、生產、加工、貿易和開展培訓、休閑旅游等為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業鏈,可實現年收入2500余萬元,帶動45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依托良好的發展環境,未來我們將實現年均綜合收入1.3億元,創利稅8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約300個的目標。”陳光軍對“神仙葉”產業發展充滿信心。
產業富民文化興
“日子越過越開心,時刻不忘感黨恩……”在浪河鎮浪河口村,村上的老年藝術團每場演出總能帶給村民許多歡樂。
“我們進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以來,除了為村上建設水肥一體化蔬菜大棚,發展產業和完善基礎設施外,還對文化建設進行重點幫扶。”中國人壽駐浪河口村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譚成說。
在浪河中學修繕一新的4個羽毛球場和4個籃球場上,正在運動健身的學生神采飛揚。“僅建成這8個標準化球場,我們就幫扶了60萬元。”譚成說,除了給學校建羽毛球場、籃球場外,工作隊還投入23萬元為村上修繕2個籃球場,投入50萬元為村里建成村史館、幸福食堂、托幼中心和積分超市等;每年組織鎮上中學生到省城參加交流學習活動,邀請北控籃球隊教練到浪河中學教學,把學校納入“百校體育”發展項目;為四道河村、銀夢湖村每年捐贈支部共建資金2萬元,通過“積分制”倡導文明新風,讓產業強起來、日子富起來的同時,文化也興起來。
“截至目前,我們在浪河鎮投入幫扶資金已達400多萬元,現在全鎮煥然一新,群眾人人干勁十足、精神煥發。”看著附近田地里專心忙碌的村民,譚成露出笑容。